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紀念館位于上海市區黃陂南路374號(原法租界望志路樹德里106號)。
紀念館的“一大”原址是兩棟磚木結構的兩層石庫門樓房(上海20年代的典型民居),一棟是一大代表李漢俊的家宅,另一棟是一大代表在上海的住所——博文女校。
中共二大會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老成都北路7弄30號)。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共二次大會在此召開。出席大會的有中央局成員、黨的地方組織的代表和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后回國的部分代表。
該會址是始建于1915年的石庫門民居,曾是時任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的寓所。
1959年,中共二大會址被上海市人民委員會確定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位于浙江省長興縣城西北槐坎鄉溫塘村,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原為清代咸豐年間民宅,距今150歷史,房屋建筑呈磚木結構,正屋是一四面高墻前后兩進五開間的走馬樓,共有房屋46間,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整個建筑規模寬敞,布局緊湊,構造精巧,雕飾華麗,錯落有致。體現清代民宅建筑古樸、莊重典雅的藝術風格。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也就是“一大”在這艘絲網 船上秘密召開。
1959年,南湖革命紀念館根據中共“一大”會議時來嘉興安排游船的直接當事人王會悟回憶,仿制了一艘絲網船模型,送到北京請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審定認可,作為南湖革命紀念船,供群眾瞻仰。
南湖革命紀念館是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的宣傳、保護、管理機構,屬于近現代紀念性專題紀念館,隸屬嘉興市南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南湖革命紀念館成立于1959年10月,1960年,在黨中央和浙江省委的直接關懷下,南湖革命紀念館成立了。建館之初,館址設在湖心島。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轉型后,南湖成為旅游風景區。2006年建立新館。
湖心島位于南湖中心,全島面積17畝。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由嘉興知府趙瀛組織疏浚城河,將淤泥壘土成島。次年移建煙雨樓于島上。
煙雨樓是嘉興南湖湖心島上的主要建筑,現已成為島上整個園林的泛稱。煙雨樓正樓,樓兩層,高約20米,建筑面積640余平方米,重檐畫棟,朱柱明窗,在綠樹掩映下,更顯雄偉。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
煙雨樓,因唐朝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意而得樓名。始建于五代后晉年間(公元936-947年),初位于南湖之濱,吳越王第四子中吳節度史、廣陵郡王錢元鐐“臺筑鴛湖之畔,以館賓客”,為游觀登眺之所。后毀。遺址現無存。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興知府趙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島。第二年仿“煙雨樓”舊貌,建樓于島上,后經過擴建、重建, 逐漸成為具有顯著園林特色的江南名樓。
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煙雨樓,先后賦詩二十余首,盛贊煙雨樓圖。煙雨樓在湖心小島,建起后,幾經興廢,歷史滄桑,直到民國7年(1918)嘉興知事張昌慶會紳募捐款重建煙雨樓。
建國后,黨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園林煥發新貌。才形成現在的格局。煙雨樓--- “臺筑鴛湖之畔,以館賓客”為游觀登眺之所。登煙雨樓望南湖景色,別有情趣。夏日倚欄遠眺,湖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春天細雨霏霏,湖面上下煙雨朦朧,景色全在煙霧之中。
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位于梁弄鎮橫坎頭村。以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十九個解放區之一,解放戰爭時期南方七個游擊戰爭根據地之一。
2005年3月中共浙東區委成立舊址((位于慈溪)與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余姚梁弄中國共產黨浙東區委舊址等合并,更名為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